第三届我院高端学术论坛成功举办

发布日期:2019-12-04   |  浏览次数:

20191129日至30日,365国际速发平台第三届我院高端学术论坛在生地楼180会议室成功举办。此次论坛分为四场学术报告,内容紧扣地理学相关的科学理论与方法的前沿、热点问题以及与地理学相关的应用发展方向。报告主题涵盖地理学重要分支,包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地理信息系统和地理教育等等。论坛邀请到了中国科学院空天地创新研究院郭华东院士、华东师范大学的孙斌栋教授、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王训明研究员、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的姚文艺高级工程师(教授级)、中山大学的周素红教授、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葛咏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空天地创新研究院刘良云研究员、北京大学朱晟君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杨晓燕研究员、北京市陈经纶中学地理特级教师(正高级)赵卿老师共10位知名学者老师与会报告。四场学术报告分别由伍永秋教授、董卫华教授、黄大全副教授和高翠微讲师进行主持,365国际速发平台党委书记苏筠教授到会致辞。虽然寒风凛冽,但论坛仍吸引了校内外百余名师生积极参加,各位专家的报告精彩纷呈,会场气氛热烈,就地理学相关内容展开了广泛的探讨与交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129日上午,第三届我院高端学术论坛正式开始,首先,由伍永秋教授对与会嘉宾进行介绍。然后,365国际速发平台党委书记苏筠教授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对各位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衷心的感谢与热烈的欢迎,期待通过本次高端论坛的展开,拓展师生的学术视野,深化学术交流与合作,提升学科建设水平。


1 伍永秋教授致辞


2 党委书记苏筠教授致辞


上午的主题报告由伍永秋教授主持,共有三位专家学者展开了相关的专题报告。

郭华东院士作了题为“地球大数据与SDGs的主题报告。报告首先提出,近年来可持续发展在世界范围内的关注度逐渐上升,尤其是受到联合国各成员国的重视,而我国也为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做出很大的贡献。那么,科学技术如何支撑SDGs的发展,郭院士分别从科学大数据与地球大数据、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专项、地球大数据促进可持续发展等三个方面分析了在面对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结合地球大数据海量、多源、高度集成等特点,我们如何将抽象的科学大数据与具体的方向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之上,郭院士分享了一些中国科学院“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专项相关的成果与进展,最后就如何利用专项成果中系统性和整体性的理论方法促进研究和评估SDGs的发展,从而为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做出具体的贡献和实际的工作展开了讨论与分享。郭院士分享的前沿理念和长远规划引起了在座师生的强烈反响和热烈讨论,他也对师生提出问题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和科研经验进行了一一的解答。


3 郭华东院士作报告


孙斌栋教授展开了题为“空间结构的绩效—论第二性地理因素的重要性”的相关报告。报告从国家尺度出发,探讨地理学的重要性。从国家现行的多中心战略出发,引出何种城市空间结构更具有经济绩效,从而为多中心战略走向把脉,为众多的新区发展政策和行政中心迁移提供经验依据,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的人口流动和户籍政策做好战略准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分享了其从不同尺度对经济绩效、交通绩效等的实证研究,提出了空间结构对经济绩效是有影响的,并且影响机制复杂,具有尺度敏感性和规模异质性,国家和地区发展不能忽略地理和空间因素,地理学人更要有自身的敏感性和创新性。


4 孙斌栋教授作报告


王训明研究员作了题为“沙漠化及其防治的若干问题”的主题报告。报告从沙漠化问题的由来出发,探讨了我国目前存在的沙漠化问题,与上世纪80年代相比,90年代以来沙化面积一直保持减少的趋势,中国沙漠化逆转表现为区域整体逆转,不是呈现散点状分布。并认为中国不存在大范围的沙漠化问题。最后,围绕“沙漠化防治中的若干问题”分析了一些典型的沙漠化防治案例,如三北防护林、毛乌素沙地治理等等,提出了这些防沙治沙工程投入资金比例高,但治理效果有待考察。并启发学生在查阅相关的资料时,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从学者和科学的角度来进行客观评价。


5 王训明研究员作报告


1129日下午的主题报告由董卫华教授主持,共有3场报告。

姚文艺教授作了题为“黄河上游风水复合侵蚀区河道水沙变化驱动机理及成因”的主题报告,他讲述了近年来黄河水沙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围绕着3个重要概念:头道拐、下河沿和兰州,介绍了黄河上游风水复合侵蚀区河道的概况和重要影响,依次详细分析了该河段水沙变化的主要特征、驱动机理和成因,最后提出了人类活动强烈干扰下流域系统水沙情势预测理论和方法等一些需要解决的科学问题。


6 姚文艺教授作报告


周素红教授作了题为“时空行为研究视角下的城市规划与治理”的主题报告,她将落脚点放在城市规划与治理上,首先介绍了时间地理学与时空行为研究的背景,接着分别从时空行为模式与城市空间规划、时空行为相互作用与城市空间规划以及时空行为视角下的城市治理三个议题递进讨论,列举了基于行为分析的空间结构规划、时空行为分异模式与城市空间规划等多个规划应用,强调要面向时空行为组织与人类需求进行空间规划与治理。


7 周素红教授作报告


葛咏研究员作了题为“地学视角解析尺度转化问题”的主题报告,她从地学角度解析了地球科学数据的尺度转换原理,刻画了不同异质性特征,开展了异质性分类,归纳了目前主要的尺度转换方法,并针对不同异质性情况进行尺度转换实例分析,提出了尺度转换模型的一般形式,包括尺度变化和尺度不变两部分,强调要综合时空自相关和时空异质特征的尺度转换,综合尺度变化和尺度不变因子,最后讨论了当前尺度转换面临的问题,提出要模拟最适宜的尺度,发展融合动力机理模型和空间统计模型的尺度转换方法。


8 葛咏研究员作报告


1130日上午的主题报告由黄大全副教授主持,共有三位专家学者展开了相关的专题报告。

刘良云研究员展开了题为“叶绿素荧光卫星遥感—原理与应用”的专题报告。报告从叶绿素荧光遥感的研究背景展开,阐述了叶绿素荧光反演模型相关的原理与方法,分享了部分叶绿素荧光卫星遥感反演方法与产品,其团队提出的基于数据驱动的卫星SIF遥感反演算法,解决了SIF卫星反演难题,并且研发的Tansat荧光产品作为两个代表性成果之一亮相GEO15届全会,对叶绿素荧光卫星遥感做出了诸多推动作用。同时,分享了其对科学研究的一些态度与观点,学者要勇于创新,不断探索新方法、新问题,期待未来有更多科研团队共享数据成果,促进交流,共同进步。


9 刘良云研究员作报告


杨晓燕研究员作了题为“南稻北粟:中国早期农业格局形成过程”的专题报告。报告从青海民和喇家遗址(被称为“中国的庞贝”)引入,提出由“一碗面条”引发的科学思考,正是此次不经意的发现和探索,使得淀粉粒分析方法和植硅体分析方法进入中国环境考古研究领域。从人类起源、农业起源和文明起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三大里程碑引出环境考古和植物考古的重要性,阐述了淀粉粒分析方法和植硅体分析方法对研究稻作和粟作的传播与起源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并展开了相应的实证研究,分析了中国早期农业格局的形成过程。并在最后分享了其团队目前在青藏高原所作的人类活动轨迹、农业传播过程等相关的研究进展,启发在座的同学们在野外考察时要有高度的敏感性,善于发现、勤于探索。


10 杨晓燕研究员作报告


朱晟君研究员作了题为“企业如何拓展出口市场?”的主题报告,他概述了网络视角下的区域产业动态,通过两个案例:出口市场网络与出口市场多样化、中国城市产业转型:路径依赖和路径突破展开了深入探讨,强调了在研究中引入网络视角的重要性,全面引入网络视角有利于学界更透彻地理解区域产业发展的内部变化和外部联系等动态,以更有效地推动和影响我国的产业转型和区域发展。


11 朱晟君研究员作报告


1130日下午论坛最后一场主题报告由高翠微讲师主持。

地理特级教师赵卿老师作了题为“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深度学习挖掘地理教学资源的策略”的主题报告。报告中他介绍到现今中学地理教学中地理教学资源来源众多如教材、教辅书、各种群(QQ群、微信群)、学习网站等,但却面临着教学资源增加的同时如何减少教学负担等问题,他主张选择适用的学习平台和学习软件,积极开展研学旅行等实践活动,提出在中学地理教学中从以下三个方面深度学习挖掘地理教学资源的策略:搭建良好的师生互动平台,准确了解学情,促进教学相长,提高教学时效性;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积极开发适用本校的校本课程,提升学生学科素养;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深度挖掘教学资源,提高资源质量,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习潜力。


12 赵卿老师作报告


论坛期间,每一场精彩的报告都引起在场师生的共鸣,引发大家的交流热情。大家认真聆听、积极思考和提问,会场气氛热烈。与会师生纷纷表示参与此次高端学术论坛收获丰富,希望未来能有更多机会与业界的学者们交流学习。



13 与会师生热烈参与讨论


14 部分参会师生合影

Baidu
sogou